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须把握“五有”


[ 录入:admin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01-16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是以人民为中心,这决定了其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就是要通过不断大众化来武装人民、掌握人民、服务人民,引领新时代,其大众化是与其生成发展兼程同步、同等重要的战略任务。从基层实践角度看,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须把握“五有”。

一是有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根本引领、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强大武器,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精神之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力量之源。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中国共产党必将更加坚强有力、朝气蓬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但在基层,学习宣传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中,也还存在简单化、标签化,不讲道理只讲结论的现象。在进一步的宣传宣讲中,一定要进一步树立论理思维,不图省事,不喊口号,摆事实、讲道理,把真理讲透、讲实。

二是有根。思想是树,文化是根。思想的生成与传播必须深深植根文化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强调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 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生成的,具有厚重的文化品格。但从基层传播角度看,有待进一步用文化视角、文艺形式去解读、领会、贯彻,更好地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特性,并结合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风民俗、家常话语去感染、引领。

三是有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固然是真理。但是,道理再好,让人更好地接受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绝不能面目生硬拒人千里。基层宣传宣讲中一些同志可能觉得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已经说明一切了,就没有过多考虑吸引力感染力的问题,甚至宣传宣讲的方式方法不多不活、生硬无趣,仍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居高临下、空洞说教、照搬照抄”“模式化、套路化、语言生硬、形式刻板”等问题。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就要创新形式载体,融入日常生活,讲好精彩故事,特别是要注重运用新媒体,运用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群众喜爱的网言网语、理上网来等形式,让科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才能更好地入耳入脑入心,切实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生动的社会实践。

四是有用。毛泽东同志强调,必须坚持“为人民谋福利”,必须坚持“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思想,是贯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一根红线,也是贯穿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和初心本色。从老百姓角度看,只有通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或者用老百姓的话说“有用处”、“有好处”,才会更加坚定自觉地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教育引导群众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致力于把思想从理论层面转化到政策层面,把宣传教育融入贴心服务中去,让老百姓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惠。

五是有人。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需要从上到下不断强化一支工作队伍,特别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队伍。当前,基层基础薄弱特别是县级以下宣传工作队伍力量不足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开创新局面的主要矛盾,也不可避免会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大众化,必须在出政策、配人手、重培训上进一步强化,同时要积极吸纳各级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力量,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这一战略任务提供强大的队伍保障。